2025年2月15日,由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以“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为主题,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政-产-学-研-金”各界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论坛汇聚8位院士,6家行业组织、6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200余家整车、电池、材料企业,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多个地方政府代表,聚焦材料科学、新工艺新装备及产业前沿进展,探讨全固态电池创新突破及挑战。
汇集核心资源,协同创新共筑产业基石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围绕固态电池产业化、换电模式、电池回收等动力电池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
苗圩强调,我国固态电池产业化发展前景光明,但任重道远,需同心协力,希望借助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力量,共同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汽车强国与制造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立泉回顾了固态锂电池研究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突破,梳理了全固态电池领域关键问题和难点。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表示,欧阳明高院士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联合了政产学研金各方,搭建了一个全新模式、全产业链融通的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希望平台强化基础研究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进程,加大人才培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投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的研发和产业进程中。
聚焦关键问题,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欧阳明高发表了主题为《产学研协同构建中国全固态电池技术平台——全固态电池材料创新与研发平台升级》的主旨报告,研判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
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已联合行业三十余家企业,开展了全固态电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研发与优化,将最新的AI技术落地到全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程中。倡导全行业共同努力、开放合作,共同构建“AI for 全固态电池”的创新发展新模式,让中国电池产业持续引领全球。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孙世刚以“全固态电池挑战与创新研究”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并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技术挑战”。
同时,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德平、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都就“全固态电池发展”作了发言。
探讨顶层设计,厘清关键概念,研判主流技术路线,坚定战略信心
会议同期,举办了2025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年会高层闭门会,与会嘉宾深度探讨我国发展全固态电池的顶层设计,厘清全固态电池等关键定义与标准,达成共识,坚定战略信心。未来产学研各界协同一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扎实工作,争取早日实现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目标。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