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池 / 材料 > 材料 新进展!湖北45万吨高压密磷酸铁锂项目

新进展!湖北45万吨高压密磷酸铁锂项目

据当地媒体消息,湖北宜昌占地6092亩的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中,“邦普时代45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雏形已现。

这是继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后,宁德时代新在宜昌追加布局的又一重大项目。从此前宜昌高新区管委会发布的《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邦普时代锂离子电池新材料项目竣工验收信息公示》来看,如今项目已进入竣工验收阶段。

项目建设负责人王凤龙介绍,该项目于1月签约,2月开工,预计12月底投产,届时邦普在宜昌布局产业链将进一步向下延伸。

“宁王”投资高压密产品

“邦普时代45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是全球锂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在产业链上游的重要落子,也是其实现新一代磷酸铁锂自主供应的关键一环。

据了解,上述项目的投资主体——宜昌邦普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于2021年10月,是宁德时代为推进“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而设立的项目公司。

就在公司注册成立的当月,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宣布落户宜昌。该项目投资320亿,旨在整合“磷矿-前躯体-正极材料-电池回收”等多环节业务,与母公司宁德时代形成上下游优势互补的电池全产业链循环体系。

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30万吨电池回收能力、4万吨钴酸锂、9万吨三元前驱体、9万吨三元材料、36万吨磷酸铁、22万吨磷酸铁锂产能,年产值将达到400亿。

时至今年,随着市场对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需求暴增,这种关键原材料也被宁德时代纳入了“自给”范围。

今年1月,宜昌市政府与宜昌邦普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在广东佛山签署45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投资协议;2月,该项目开工建设,预计12月竣工投产。项目主要采用行业领先的第四第代磷酸铁锂技术,计划建设3个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磷酸铁锂车间,每个车间年产能15万吨。

与传统磷酸铁锂产品相比,第四代磷酸铁锂的压实密度更高,通常在压实密度在2.6g/cm³及以上,在不改变电池化学体系的前提下减少颗粒间空隙,提升单位储电量,进而大幅提高了能量密度。以其作为正极材料的电池充电速度更快、容量更大,能更好完成宁德时代增加神行电池出货的计划。

在被称为“超充元年”的2025年,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正成为产业链企业技术竞逐的高地。现如今,高压实密度产品需求已占行业总产能的近五分之一。

业内预计,仅2025年高压密磷酸铁锂材料需求量就将突破80万吨大关,其中宁德时代神行系列和比亚迪二代刀片电池贡献绝大多数需求;到2030年,技术升级和需求迭代的影响下,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的市场需求或将超过600万吨。

从第一代2.10~2.30g/cm³的淘汰产品,到第四代2.60~2.70g/cm³的高压实材料,再到未来2.70g/cm³以上的第五代技术,一场围绕“高压实磷酸铁锂”万亿产值的技术跃迁正式开启。

新技术带动行业出清

早在2023年,磷酸铁锂产能过剩已经出现端倪。截至当年年底,我国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分别达到了362万吨和342万吨,整体产能利用率均不足50%。时间来到2024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供需失衡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普遍降至4万元以下,部分低端产品甚至下探至3万元,加工费和价格双双触底。

如今,在新一轮竞争周期的冲击下,磷酸铁锂行业已经进入技术性能与成本兼顾并重的发展阶段,低端产能供需错配倒逼企业加速技术升级。

相比于第二代、第三代产品,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对技术要求相对更高。

为了满足2.6g/cm³以上的压实密度,磷酸铁锂企业不仅要在磷酸铁环节物料配比、制备研磨送料等环节进行调整,并且还要进行再次研磨和二次烧结,以实现颗粒的均匀分布,并进一步降低大颗粒的比例和尺寸。

例如,富临精工制备第四代磷酸铁锂产品采用的使草酸亚铁工艺,酸亚铁分解时释放气体抑制颗粒团聚,烧结即可获得细小均匀颗粒。龙蟠科技生产第四代磷酸铁锂产品采用的是一次烧结工艺,将传统的多段式烧结流程简化为单次精准控温成型,确保产品颗粒级配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能耗,并缩短周期。

“市面上没有几家公司能够生产”,龙蟠科技对此坦言道。由于技术壁垒提升,第四代磷酸铁锂市场供给正面临一定挑战,具备供给实力的头部企业2025年纷纷开出大单,提前绑定市场,暂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也在推动技术升级,加快第四代磷酸铁锂产能落地。

当头部企业走出阴影,二线企业加速上车,拥挤的磷酸铁锂产业必然会掀起洗牌,尾部企业将被率先淘汰。

2024年,惠云钛业宣布终止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新能源材料磷酸铁项目;今年4月,金浦钛终止了共同投资设立参股公司的投资计划,彻底退出20万吨/年的磷酸铁项目;今年6月,中核钛白宣布终止包括年产50万吨磷酸铁在内的募投项目……

磷酸铁锂依靠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行业即将迈入以技术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来源:电池工业网

网站免责申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电池材料网无关。凡本网注明 “来源:***(非电池材料网)”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13126904348,邮箱:dchslm2019@126.com。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