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新“国九条”发布以来,发行上市准入愈发严格的压力便再次给到了艰难扛过IPO节奏收紧的一众“排队”企业。
4月份,400余家拟上市公司IPO进程中止。这轮财务指标更新过后,不知又会有多少企业无法达到上市门槛而倒在迈入A股大门前夕。
相关统计显示,有将近60家锂电产业链上企业正处IPO进程,其中也不乏有企业已然主动宣告上市之路的终止。
就在新“国九条”发布的三天前,双登股份将近一年的IPO冲刺已然提前宣告终止。
较之同期终止上市进程的一众名不见经传的锂电、储能相关企业,多年位居通信储能行业魁首的双登股份无疑是庞然大物级别的存在。
然而,赛道领先却难掩问题重重。
上市恰不逢时、行业站位尴尬、募资计划存疑……双登股份的黯然离场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满盘皆输。
失天时:市场环境今非昔比
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国务院时隔十年最新出台的资本市场“国九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包含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严格持续监管、加大退市监管力度等要求在内,以“严”字当头再度加强了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便不断收紧的IPO节奏。
要知道,自去年7、8月份,行业内便不断有传言流出,表示储能企业(尤其是从事系统集成类企业)未来一段时间明确不能上市。
尽管“新股发行上市关闸、发行上市标准变化”等一系列传闻很快便被官方辟谣,从相关企业后续的成功上市来看,这次谣传也实属无稽之谈。
然而,监管节奏收紧却是已经实打实地发生。
在去年380余起储能行业相关领域投融资的一片大热背后,亦有近20家企业宣告IPO进程终止。其中,还不乏有蜂巢能源、中兴新材、金力股份等行业龙头。
“挤破脑袋”争取到上市机会,就一定能解决自身存在的所有问题吗?恐怕也不尽然。
前赴后继冲向资本市场诸多“前辈”储能企业,如今也普遍表现不佳。前有中创新航自登上港股起便惨遭“破发”,股价腰斩至今市值已不足最高时的一半;后有瑞浦兰钧强行登陆港股,背后已有青山集团“输血”近百亿之多。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80%储能系统集成商会倒下”的判断音犹在耳,以工商业储能为主战场的军备竞赛、低价竞争就已经打得如火如荼。
更为关键的是,就在剧烈变动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双登股份自身发展也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病难以根除。
少地利:行业赛道站位尴尬
毫无疑问,双登股份在国内通信储能赛道的头把交椅坐得很稳,通信基站储能电池也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根据CNESA统计数据,双登股份2022、2023年度全球基站/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市场的出货量排名均居中国企业第一,将南都电源、昆宇电源、欣旺达等一众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就客户层面来看,双登股份也已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铁塔、华为、中兴、爱立信、诺基亚等一众企业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铅酸电池仍然是通信基站储能和数据中心储能的主流电池选择。
从2020年到2023年上半年,公司铅酸电池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达到 65.37%、72.08%、60.48%和53.16%。
双登股份表示,尽管锂离子电池近年来在户用储能、电力储能领域实现了广泛应用,但铅酸储能电池凭借安全性、经济性优势,在通信基站储能、数据中心储能等特定领域仍然为主流产品。
“未来一段期间,铅酸电池收入仍然是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
通信储能、铅酸电池作为主营业务的总体现状,在以大储、工商业储能为主战场的储能赛道,无疑制约了双登股份的进一步发展。
双登股份董事长杨锐也在近日面对《上海证券报》的采访中提到:“双登股份的通信储能业务是‘场地’上根深叶茂的大树,将它推倒重来代价巨大。理想的设计可以是围绕它补充新的苗木、融入新的景观,最终创造新的环境。”
不过,“融入新景观”、开拓新业务的道路却并不好走,双登股份面临的困境也远不止道路这么简单。
缺人和:领先难掩问题重重
客观而言,双登股份正努力向着锂电池技术路线及其他储能系统领域开展业务布局,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据悉,伴随其他业务增长,通信基站储能的收入在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已经降到50%左右。公司锂离子储能电池业务形成的收入也在迅速增加,2023年1-6月,锂电池业务营收达到10.3亿元,占到公司总营业收入比例的45.45%。
然而,就业绩层面来看,双登股份的问题也仍然不少。
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7.69亿元、25.22亿元、41.95亿元及22.67亿元,前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10%。
然而,净利润却分别为1.12亿元、-4975.82万元、2.85亿元及2.3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1亿元、-1.78亿元、-747.26万元和7.5亿元,曾存在明显的业绩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就双登股份近些年在户用及电力储能领域的拓展来看,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双登股份在户用储能应用场景下毛利率分别为0、9.47%、23.95%和21.24%,锂离子电池外销毛利率分别为 20.18%、13.23%、28.02%和26.34%。
而同行业可比公司派能科技,前三年的毛利率水平则分别达到43.65%、29.73%、34.11%。
本应是最为挣钱的海外户储业务,二者毛利率的差距却相当悬殊。
在电力储能应用场景下,双登股份的毛利率同样存在较大的波动问题。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电力储能领域毛利率分别为14.24%、10.45%、25.66%和16.76%。
在毛利率之外,双登股份的产能利用率也备受外界质疑。
在本次IPO拟募集的15.75亿元资金中,有8.76亿元都将用于年产2.5GWh储能锂离子电池制造项目,2.98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其余4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然而,自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锂离子电池产能分别为0.65 GWh、0.81GWh、2.41GWh、1.06GWh,产能利用率却仅有72.31%、54.32%、46.89%及67.92%,长期不足70%。
2023年1-8月,产能仅1.40GWh的双登股份,产量也仅有1.03GWh。
新募集的8.76亿元资金及2.5GWh产能,将使公司产能扩大至当前的近三倍水平,其必要性严重存疑。
在此基础之上,超过50%的前五大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部分资产来自已退市上市公司隆源实业等问题,更成压垮双登股份的最后一根稻草。
双登股份离下一次重新站到A股大门前,恐怕还相当遥远。